穿梭阴阳界 电影
穿梭阴阳界 电影
豆瓣高分
阴阳相成

穿梭阴阳界 电影

穿梭阴阳界 电影

穿梭阴阳界 电影
高分
  • 影片:阴阳相成
  • 状态:更新至1集
  • 演出: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
  • 导演: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 年代:2012
  • 归属地:美国
  • 语言:英语
  • 分类:纪录片
  • 频道:dy
  • 首映:2012-02(柏林电影节) / 2012-08-19(美国)
  • 更新:2024-04-29 04:32
  • 豆瓣:8.3
  • 更多:更多WEST列表推荐
策驰影院在线电影大全穿梭阴阳界 电影

在线观看列表

线路F - 高清HD-720P线路免费在线播放器
 倒序

预映剪辑

截图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1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2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3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4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5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6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7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8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9
  • 穿梭阴阳界 电影 图10

影摘

穿梭阴阳界 电影

算不了什么评论,一些感触,毕竟也是和每天的工作有关。想到其他会再补充。

去年回家和家人吃饭,有人送给表妹一个富士拍立得作生日礼物,表妹也不过80后,她随口问这是什么原理,是不是有个打印机什么的,我吃了一惊,才深刻地意识到胶卷的时代确实离我们远去了。作为家用的摄影,胶片和数码早已尘埃落定。而作为电影工业,也基本上大势已趋。
直到我在做纳尼亚卡斯边王子那部的时候,我们镜头做到差不多,会做film out也就是把做好的镜头印到胶片上,送到soho的lab里洗出来,第二天大家到楼下的电影院去看film daily, 看合成在胶片上的效果。那个时候我的总管说你们都要珍惜这个film daily,这个大概是最后的机会了。果然从那部片子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film daily了,做好的东西只要用投影放出来就可以了。虽然这样少了个环节,进度也快了许多,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film daily确实有特别的让人怀念的地方。
昨天看了side by side这部纪录片,我就记起上面两件事来。这部片子的话题,似乎是每个业内人都有鲜明立场


“上”是一个既可以表达积极,又可以表达猥琐的词。曾经看过一个很妙的方法,当你无法清楚的表达某一事物的时候,越简单则越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被用的连词自己都觉得恶心的“创新”、“革新”、“发展”,在我看来一个“上”字即可。

多年前从杂货铺买两毛钱冰棍就已经是极其幸福的经历,而现在超市琳琅满目的选择也无法带来满足感;
多年前能凑齐沾满灰尘的小当家水浒卡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愿望,而现在通过网络几次点击之后花出一个心疼的数目之后也无法带来满足感;
多年前花四块钱从地摊的单碟盗版VCD中找武打电影的收藏可以花掉一整个下午,而现在将电影天堂与simpleCD的下载塞满1TB硬盘也无法带来成就感;
多年前看着刚冲洗出来的胶卷照片指指点点还说“如果当时这么拍就好了”的时代已经消失,而现在随手的1299的手机就可以带来800W像素的成像的却懒得再拍下眼前的美好;
从电影讲起
刚刚看完纪录片《Side by Side》,身兼编剧跟导演的Christopher Kenneally从1998年起就在纽约做后期电影监督,亲历了电影界许多技术变更

电影的发展历经了很多阶段,从无声到有声,比如《雨中曲》,《日落大道》等等电影都描述了无声到有声电影这个过渡时期对电影人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有声电影只是一种尝试,但却大获成功,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种未来。紧接着电影从黑白时代步入彩色时代,让我们感觉电影越来越真实。而现在我们又经历着下一个巨变,从胶片到数位,这是我们这一代观影人所经历的改变。随着数位技术的完善,我们的观影体验会被完全颠覆,电影对于我们再不仅仅只是观看了,我们会成为电影中的一部分,观众与电影不再是割裂开的。
从乔治卢卡斯在第二部星球大战开始尝试用数位相机来拍摄电影起,数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电影中。伴随着数位技术的完善,胶片技术越来越有被取代的可能,很多大型摄影生产商都停产了胶片设备。就像每一次巨变一样,人们都会对过去的东西表示出不舍,但还是有很多人坚持用胶片来拍摄电影,相信胶片还是有存在的优势的,虽然这个优势变得越来越小。胶片技术伴随了人类一百多年,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用胶片的基本没有渣滓,而用数字的渣滓偏多(看那几个只宣扬数字的表情与才华得出)。
2.胶片更易达顶峰,数字较难。
3.胶片太紧张了(钱,益:集中注意力;弊:心理包袱(我不喜欢这样))
4.有钱的大导演什么的胶片肯定好,没钱的只能用数字。
5.数字的及时性。
6.大家都能拍片了(数字)。
7.用电脑调出的颜色永远当不到胶片。
8.胶片的纹理质感确实远超过数字。
9.商业片几乎是数字(诺兰是个牛逼)
10.DI只是辅助,但创造一个新世界DI是最好的选择。
11.数字对胶片不够尊重。
12.阿莱ALEXA哇哦(找到了数字中的胶片),可惜却终止了。
13.艺术家、科学家都很淳朴,这其实很和谐。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都是有利有弊,在我看来,使用哪种,更取决于你所拍摄的影片本身。【希望演员带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影片最终的效果(你所需要的),是否依靠DP,是否需要更换胶片的间隙(其实数字也能人为的拥有),等等】
这部电影不只是讨论胶片与数字,还有电影的现状和未来。
还是应以影片的结尾来结束:
所有的最后都回归到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

片子立意明确扎实 --- 一部又geeky又techinal的纪录片 按制片人自己的话说就是绝对对的起荷包 短短一百分钟相当于电影学院一年的课程了 咳咳 (但却是不是浮夸,本片涵盖了20几年的电影技术发展史,并且用这个产业最有价值最具代表力的声音)
首先有意思的是电影名字本身,在电影和制片人Justin 后来的谈话中出现多次,但意义又大不相同。
首先整部电影的起源在影片最后调色室里(DI),一边放着胶片,一边放着数码 side by side,所以产生了拍一部关于两者之间对比调查的想法。
稍微往下挖一层,就是目前的电影时代正处于胶片与数码的过渡期,两者共存side by side, 有的电影两种拍摄技术都会用到,有的只用于后期剪切,引起名导们各种褒贬。(话说其实片中只有诺兰和诺兰的cinmotographer 在誓死做最后一个拍胶卷的人吧。。。喂喂)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3D拍摄技术,是采用两个相机side by side, 就如人眼认识世界一样拍摄,录下两个有相对距离的世界产生3D效果。
下面讲讲好玩的事情:
采访这么多大导演很困难吧?猜猜谁最难邀请到?还能有谁?诺兰呗!

阴阳相成:一点非专业的小想法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cdxrwl.com/dy/id-61093.html

策驰影院在线 推荐

 换一换

评论

共 28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