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梦环游记》和本片犹豫了半天,才决定看此片,理由是它可能更早下线。进去影院发现观众并不少而且有不少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且他们还全都看完了。
表演就不说了,看网上的评论加里·奥德曼俨然已经奥斯卡影帝加身了--我真觉得未必。到不是说他演的不好,而是这种领袖人物的塑造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表演,形似占很大比重。评委们会不会喜欢更有想像力和原创的表演不太好说。
音乐,给我很深的印象。其实我老觉得电影音乐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不必要的,特别是我国电影、电视剧中的主题歌,抢戏、生贴且败兴。大可以没有。这部电影的音乐,没有人声,有效地烘托剧情,是观众情绪的助燃器。好。
全片的故事是沉重和艰难的,但节奏硬朗,毫不拖沓,结尾简洁有力,观影感受如聆听《《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过瘾、满足。真不相信和那部拖拖拉拉的《安娜·卡列尼娜》出自同一导演之手。
说说电影的主题。记得作家路遥在一部小说的开头,引用了另一作家的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人生看似漫长而无聊,但往往在关键时刻的几步
前几日,看纪录片《启示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学到了一首小歌,叫《我们去齐格菲防线晾衣服》(We’re gonna hang out the washing on the Siegfried Line),是那时候英法两国对抗德国时吹的牛逼,当然这歌唱了没几天就被打脸了。但这歌真的太洗脑了,我摇头晃脑喜滋滋地听了一个星期,安利给身边的所有人。我相信你怎么不高兴,听完这歌都会高兴一点。德国人用天才曼施坦因计划绕开马奇诺防线后,还把这歌报复性地改编了一下,末尾来了一句:“哥们儿,我相信你不用再洗衣服了。”
不懂镜头语言也不认识加里·奥德曼,于我,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二战时出任首相的一段映像,这是英国二战时不能吹嘘战绩17年要吹嘘演讲的争夺二战话语权的电影。对不起,社会主义阵营就是有这个提防心理。
演讲跟运动极搭,跟电影更配,铿锵有力声音迭起跟剧情一起力挽狂澜,sorry,这是对历史的戏剧化。苏秦牛逼,不是靠舌头挂六国帅印,而是合纵抗秦。二战俄美才是carry,只有他们两个才有资格在世界范围内拍抢夺话语权的二战电影。其他国家要么拍民族解放,要么拍顽强抗争。说来三巨头拍电影,斯大林格勒焚城,广岛长崎核爆,口吃的演讲,你要看哪两个?victory,victory你妈个头啊v,victory是你喊来的?中国历史没有演讲家的地位,中国只信奉改变世界来说服世界的人,这个世界也是。
文/橡皮
至暗时刻不请自到,不按门铃。
1940年6月4日,发电机行动成功,丘吉尔先为听众温习了1940年5月第二周开始的噩梦之旅,才报告出沉甸甸远超预期的获救数目。关于为护航发动机行动而吸引德军火力的加莱,丘吉尔提到,四天激烈巷战后,陆军将领被告知只有一个小时时间投降,长官嗤之以鼻。丘吉尔形容:寂静重新笼罩加莱,皇家海军仅带回30名幸存者,剩余全部同伴命运未卜。电影中是一个数十秒长镜头,跟随准将行走加莱最后的军队中匆匆拆丘吉尔亲署的电报来读,沿路火、光、血、伤、呻吟都齐了
传记电影的人物性格色彩是多么浓厚,将历史演绎进银幕,将书页摊开成为鲜活的生命。加里将丘吉尔的皮囊穿在身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一个流淌着鲜活热血的政治家,在语言的战争中战胜。
这部电影将历史书上黑白的丘吉尔从我心中印刷为彩色,意料之外的幽默感,和意志坚定的固执老头,手持拐杖挺着肚子,滑到鼻尖的黑框眼镜,随时叼着一根雪茄,外貌令人敬畏且印象深刻,内心深处的和蔼与感性,不吝啬于为人民留下的眼泪,国家与世界在战争下的至暗时刻,却是他人生最闪亮的时刻。
画面的暗调色彩,每一帧都不离题
至暗时刻:深入人心的战争片 适时出现的评奖电影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cdxrwl.com/dy/id-718.html